中国的国字号足球队伍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经历了连番打击,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在世预赛的征战中,国足本着争取4分的雄心,却最终收获了两连败,分别输给了沙特和澳大利亚。小组赛初期的两连胜似乎为队伍带来了些许希望,但国青队却在冲击世青赛的关键时刻倒在了加时赛前。国少队更是提前出局,只踢了两轮比赛便结束了征程。这轮的国字号队伍遭遇了盲目自信的打击,春天的暖意虽已遍撒大江南北,但中国足球的寒冬似乎仍未结束。
在出征本届U17亚洲杯之前,国少队曾被寄予厚望。他们在预选赛期间表现出色,打进大量进球并录得高控球率。然而,在备战期间就已显露颓势,连续大比分输给中国U18和印尼U17。这样的状态延续到了正赛阶段,国少队两连败的背后,暴露出的是管理和备战策略的问题。
主帅上村健一的管理方式备受诟病,拒绝邀约、封闭式大强度训练等策略都引起了外界的质疑。而球员们在实战中的表现也令人失望,未能适应环境、体能不支、低级失误频出等问题层出不穷。在排兵布阵方面,伊万科维奇也存在不小争议。他提拔新人果断,但对球员的评价过于片面,对部分球员的使用充满争议。
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更大的问题是缺乏与世界接轨的机遇。旅欧军团的规模和留洋经历往往被视为衡量球队竞争力的主要标准。然而,中国足球的留洋大潮早已偃旗息鼓,多数球员选择高薪合同而放弃留洋机会。而近邻日本和韩国已经完成了“脱亚入欧”,其他亚洲国家也在积极进行跨级锻炼。相比之下,中国足球的年轻球员缺乏高强度比赛的锻炼机会,这无疑加大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。
在亚洲赛场上,国字号队伍的竞争力也在下降。各级别国家队的表现令人担忧,未来与亚洲各国在成年队层面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。即使在U20亚洲杯等赛事中有所闪光,如王钰栋等球员的出色表现,但也掩盖不了整体实力不足的事实。而且,热身赛中不碰强队、缺乏与高水平对手的交锋机会,也让国脚们失去了提升的机会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足球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。首先,必须摒弃盲目自信,正视自身的不足。其次,要加大对青训的投入,建立完善的青训体系。此外,还需要鼓励和支持球员留洋,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。只有这样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出低谷,实现崛起。
总之,中国足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。只有正视问题、积极应对、付出努力,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。